西汉高后去世于公元前180年,这一年正值她掌握朝政的第八年。失去吕后这个如同支柱般的存在后,吕氏的权臣们立刻陷入了混乱,国家局势也随之动荡,太尉周勃、丞相陈平以及刘氏宗亲的朱虚侯刘章和齐王刘襄等,迅速联合出手,共同铲除了吕氏外戚的势力。
在清除吕氏外戚后,接下来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皇位的继承人。刘氏宗亲普遍倾向于推举齐王刘襄,他在动乱中表现出了显著的贡献。然而,周勃和陈平等功臣对此有着不同的考量。齐王刘襄及其兄弟朱虚侯刘章与济北王刘兴居,都是汉高祖刘邦之长子刘肥的后裔,此次平乱的过程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。从公元前202年刘邦即位,到公元前180年铲除吕氏,其间皇位更换频繁,但周勃与陈平这两位贤臣始终在朝中牢牢把握着权力,充分体现出他们的远见与谨慎。
最终,经过稳妥的权力平衡,周勃和陈平决定选定代王刘恒为新皇帝,此后他被称为汉文帝。然而,他们似乎对刘恒的潜力判断失误,严重低估了他的真正实力。许多人初始以为刘恒将仅是一个受人摆布的傀儡,尤其是在没有强有力的外戚支持的情况下,刘恒看似毫无威胁。然而,事实上,汉文帝刘恒的韧性和智慧远远超出其异母兄汉惠帝刘盈。
根据史书记载,刘恒的生母薄姬在与汉高祖刘邦建立关系之前,原本是魏王魏豹的妾侍,魏豹去世后被刘邦纳入后宫。薄姬凭借出众的容貌,幸运地为刘邦生下了刘恒,但自那时起,她便鲜有机会再被召见。换句话说,她作为刘邦的侧妃,地位并不显赫,几乎没有任何强大的外戚力量支持。即使是吕后在刘邦去世后严厉清理后宫时,也并未对薄姬给予太大重视,只是将其遣送随刘恒返回封地。
展开剩余74%可能正因此经历,薄姬在养育刘恒时,倾注了诸多心血,力求在复杂社会中培养出一个有能力的儿子。在薄姬的悉心教导下,刘恒形成了谨慎和沉稳的性格。当陈平和周勃派人去请刘恒回京继位时,一般人可能会欢欣鼓舞,而刘恒却始终存疑,并对此保持高度警惕。尽管一再确认消息的真实性,但他在返回途中始终小心谨慎,未敢怠慢。
例如,为了消弭首都人们的戒心,刘恒特意轻装简从,仅带了三两位心腹进京。接近长安城时,他依然小心翼翼,派心腹宋昌提前进入城内探路。在确认大臣们迎接他的诚意后,刘恒终于进入城中,径直前往他在长安的府邸。出入长安已十五年,对于这个曾经的家园,刘恒仍是最为熟悉的地方。面对群臣的跪拜,请求他继位的同时,他更是小心谨慎地推辞了五次,待礼数周全后才同意。
随后,刘恒果断任命心腹掌控宫廷卫队的兵权,狠抓稳固政权,确保一切措施万无一失后,才入住皇宫,并择日登基。即便登基为帝,刘恒依然没有因此自得其乐。他深知当时的局势未容乐观,面临着内外的双重威胁。外有自汉高祖刘邦时期便虎视眈眈的匈奴,内有心怀不满的诸侯王们,社会动荡,民生困苦,百姓迫切需要休养生息。
自被选为皇位继承人之日起,刘恒便成了诸侯王心中的眼中钉,尤其是齐王的后裔。在他们眼里,自己的努力与贡献被刘恒这个局外人夺走,心中愤恨不已。对此,汉文帝刘恒非常清楚皇位争夺的矛盾难以调和,因而在封赏功臣时格外谨慎,他没有过分封给他们大领地,而是将齐国一分为二,封刘兴居为济北王,封刘章为城阳王。
不久,刘襄与刘章接连去世,济北王刘兴居终于举起了反叛西汉王朝的旗帜。那时,汉文帝刘恒正在亲自征讨匈奴,刘兴居趁机率军偷袭荥阳。结果,刘恒仅派出将军陈武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叛军,刘兴居最终被捕并自杀。显然,汉文帝刘恒对此早有准备,但刘兴居的失败并未彻底击垮诸侯王们的反叛幻想。
紧接着,淮南王刘长也酝酿起事。然而,就在其即将行动之际,朝廷敏锐察觉了他的阴谋,及时召他入京,趁机剥夺了其王位,并处决了所有同谋者,其中就包括之前平定刘兴居叛乱的将军陈武之子。汉文帝为防范诸侯王的反叛,早在其即位之初就做好了布局。他不仅分割齐国,还通过分封皇子成为新的诸侯王,有效制衡其他权贵。
在巩固王权后,汉文帝借助周勃的影响力推行新政,命令列候前往各自的封地,以削弱权臣在京城的影响力,增强皇帝对军事力量的掌控。周勃的示范效应促使其他列候甘愿遵从。当这些列候迁往各自封地,还起到了进一步制衡诸侯王的效果。汉高祖刘邦曾从秦二世覆灭的教训中吸取经验,采取郡县制与分封制并存,然而经过时间的发展,诸侯王逐渐强大并失去了与郡县的平衡。
总体来看,汉文帝刘恒面对功臣与诸侯王时,采取了“以德服人、以武平乱”的策略。而对于北方的匈奴,他则通过和亲缔结和平,以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,促进国力积蓄。经过一系列成功措施,汉文帝刘恒最终从一个被轻视的藩王,成长为一位杰出的皇帝,奠定了西汉初期“文景之治”的繁荣基础。令人感叹的是,起初刘恒手握一副烂牌,经过努力,竟然成为了四方皆赢的赢家。
不仅如此,汉文帝的后事安排同样体现出其远见卓识。在其他皇帝的陵墓多次遭受盗墓贼光顾的情况下,直到2022年,汉文帝刘恒的陵墓才被真正揭开神秘的面纱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