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襄樊之战中,孙权背信弃义,悍然袭击了原本的盟友关羽,导致关羽最终败走麦城,丧命于吴军之手。当时,孙权下达的命令是“羽至即斩”,意味着一旦关羽到达,立刻将其斩首。这个决定直接影响了三国局势,也埋下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伏笔。
关羽,作为刘备的二弟,掌控着荆州这一战略要地,是蜀汉阵营中的重要人物。理论上,孙权完全可以通过俘虏关羽来展示胜利,逼迫刘备妥协,甚至通过释放关羽来平息两国间的紧张关系。然而,孙权却选择杀害关羽,这样的决定并非简单的报复,而隐藏着复杂的政治考量。关羽的死,成为了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直接诱因,只是历史的叙述往往掩盖了这一层原因。
不太可信的三种说法
关于孙权为何决定杀害关羽,历史上流传着几种解释,但其中三个原因并不具有说服力。
一、孙权因求亲受辱
一种常见的说法是,孙权曾向关羽提出让自己的儿子娶关羽的女儿为妻,作为联姻的一部分。然而,关羽不仅拒绝了孙权的提亲,还辱骂了使者,使孙权大为恼火,最终决定杀掉关羽。这一说法似乎存在不合理之处。首先,关羽作为刘备的亲信大将,岂能轻易与外邦王国结亲?他如果答应婚约,必然会引起刘备的不满,动摇自己在蜀汉的忠诚。因此,关羽拒绝求亲的背后,更多是为了表示对刘备的忠诚,而非单纯的对孙权的侮辱。其次,孙权一直对荆州虎视眈眈,关羽是唯一阻碍其占据荆州的力量。他通过提亲来拉拢关羽,无论成败,都能达到离间关羽与刘备关系的目的。关羽的激烈拒绝,实际上正中孙权的下怀。所以,这种“求亲受辱”说法,根本不足以成为孙权杀关羽的主要动机。
展开剩余68%二、关羽的侮辱性言辞
另一种说法来自魏国的《典略》,声称关羽因孙权援军迟缓而愤怒,曾在战场上骂孙权为“狢子”。“狢子”一词,指的是中原人对南方人常用的侮辱性称呼,类似于今天的“地图炮”。在三国时期,南方确实相较中原更为荒蛮,而关羽作为中原的英雄,言辞可能带有这种鄙视之意。但问题在于,孙权身为东吴的主宰,岂会因一两句侮辱之辞就决定斩杀关羽?作为一个政治家,孙权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处理这种言辞冲突。即便关羽言辞激烈,但这不至于成为他死于孙权手下的直接原因。因此,这一解释也显得不太可信。
三、孙权要“斩草除根”
还有一种说法认为,孙权为了避免日后关羽成为威胁,决定“斩草除根”,就像历史上许多强国君主一样,通过彻底消除敌方威胁来确保自己的安全。孙权担心关羽在未来成为大患,因此在军事上击败关羽后果断处决。这一说法源于《蜀记》的记载,但存在明显漏洞:当时关羽被捕后,距离孙权驻扎的江陵至少有二三百里的距离,孙权不可能亲自做出如此迅速的决定,潘璋在接获命令后立即执行了处决。因此,这一说法的可信度较低。
孙权的真正动机
既然上述三种说法不太可信,那么孙权真正决定杀害关羽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?
一、讨好曹操,表明对蜀汉的态度
《资治通鉴》记载,在关羽围困樊城时,孙权主动向曹操请示,希望通过讨伐关羽来获得曹操的支持。孙权提出要为朝廷效力,并请求曹操的保密支持。曹操权衡后,便让孙权与关羽相互争斗,以便解开樊城之围。最终,关羽未能撤军,导致失败并逃入麦城。孙权在杀死关羽后,迅速将关羽的首级送给曹操。这一举动无疑是在讨好曹操,表明吴国与蜀汉关系已彻底破裂。通过斩杀关羽,孙权不仅向曹操示好,还借此向刘备宣战,为接下来的军事行动铺路。
二、孙权的战略目标:吞并蜀汉
孙权杀关羽的背后,实际上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——灭蜀。自赤壁之战后,孙权便有吞并蜀汉的打算,周瑜甚至曾提出“取蜀并张鲁”的战略。虽然这个战略因形势变化被暂时搁置,但襄樊之战时,孙权看到了机会,开始实施他的计划。首先,他通过击败关羽,削弱蜀汉的力量;随后,孙权准备扩展自己的势力,计划向川中进军,最终实现占领益州的目标。孙权通过杀害关羽,向刘备发出战争的信号,并为进攻蜀汉做出了准备。
综上所述,孙权杀关羽的真正原因,更多是出于他对曹操的政治讨好和对蜀汉的战略扩张意图。这一行为为孙权的军事野心铺路,同时加深了与刘备的裂痕,导致了之后的夷陵之战。刘备的复仇之举,虽表面上为关羽复仇,但实际上也源自孙权的深远政治布局。
发布于:天津市永华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